适度的放慢节奏,静一静,缓一缓,想一想,原本精彩的生活可能会变的更加惬意美好。比如,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,哪怕是一天读一两页,细细体味,慢慢品鉴或许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。
当我们在历史的书卷中探寻心灵的慰藉,有这样一首诗如同一束温暖的光,穿透岁月的尘埃,映射在一颗颗空洞的心灵,给以温暖的滋养和心灵的抚慰,它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禅机,每一行都充满了哲理,千百年间,始终如一地洗涤着人心。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 唐.常建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都寂,但余钟磬音。
细细品味一下这一首诗歌,不由得在脑海的深处呈现出一组组幽暗的画面,清净、唯美,叫人神往。

清晨,独自一人漫步在这座古老的寺院里,古朴的石铺道,弯弯曲曲的一直蜿蜒到寺庙的幽深处,温润的空气弥散在寺庙周围,浸润着我这一个孤独香客的心脾,好不自在;此刻,红彤彤的太阳跃出山峁林巅,金灿灿的暖阳洒满林间,慢慢的感染到了整座寺庙。
斑驳的光线变化在石板小路上,青苔出现明暗交替的变化,显得娇羞温润,层层竹林沙沙作响,好像与香客之间达成的某种默契,又像是在发出欢迎的私语,又像是在默默倾诉心中的喜悦;禅房四周花草丰茂,木本植物枝繁叶茂,此刻更显生机,草本植物正值姹紫嫣红时刻,养眼凝神。明媚的山光使欢悦的飞鸟振翅高飞,欢畅无比,清澈的潭水平静无比也令人爽神净心。周围的万事万物都好像沉默了一样,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在山谷之间回荡。

首联即简练清晰,“清晨入古寺”表明自己早早就登上山去寺庙游历,看似平淡无奇,但就是因为浅显才为后面的高深相对应。“初日照高林”,清晨去寺院,太阳自然刚升起,故为“初日”,这时已经有意境的提升了。“高林”自然不是高高的树林而是对禅院的赞美。佛教徒一般都自称佛寺或僧人聚会之所为“丛林”,作者在此赞美寺院为“高林”,简单一句就表达出对佛教的赞颂之意。次联“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,则不刻意强调对仗的工整,而是进一步引领我们向幽静美妙的境界前进。
竹是古代文人雅士隐居的常规选择。历来有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,因此看到竹径,就联想到避世隐居者的状态。而寺院有竹,也表明寺中的僧人不单是出家礼佛,也是超凡脱俗,格局高雅之人。这也是吸引作者早早去游历寺院的目的吧。通向幽静处,是花木丛中的禅院,“花木深”,形容花木之多。给我们展示一幅幽静的山中寺院的美景。

“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”。完全是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。在初日光影照耀下 ,喜欢像鸟儿一样自由,望着寺院潭水中的倒影,仿佛使自己的心进入了脱离尘世的心情。进入了佛教中高深“空”之境界。心中一切俗世的障碍都没有了。“空”是作者对佛的理解是透彻的,对避世是向往的。在这种氛围下,作者看到的都是虚无的境界,“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声”,一切仿佛静止了,只有那礼佛的声音和钟鼓之声。
常建,唐代诗人,字少府。公元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长仕宦不得意,来往山水名胜,长期过着漫游生活,后移家隐居鄂渚;天宝中,曾任盱眙尉。常建存世诗作共57首,其中的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一诗较为著名,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要题材,风格接近王维和孟浩然。

常建的仕途坎坷,在安史之乱后,面对着仕宦不得意的艰涩境况,他索性寄情琴酒,隐居而终,长期来往于山水名胜,过着长时期的漫游生活。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正是作者在此期间创作的著名作品,全诗虽未提及樊笼羁旅之苦,但在字里行间能够默默感受到厌世的心里变化,一个“空”字衬托出了作者看空看透看淡一切,清净淡雅的生活其实就是自己追求最真实的生活。
当下,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叫人身心俱疲,只能感觉到快节奏,高强度,重压力,难释怀。如果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这样一个有山有水、有诗有画好去处,看一看湖光山色,烟雾缭绕,疗养一下困乏的双眸,听一听钟鸣鼓响,蝉虫鸣叫,释怀一下焦躁不安的心门,那应该是一件非常赏心悦目的美事。

相关文章:
为什么墙皮掉的厉害(墙面掉皮剥落的原因及解决办法)04-02
为什么床垫不能用水洗(床垫不能水洗,脏了怎么办?)04-01
臭椿为什么是百木之王(香椿树“木中之王”,它有什么特别之处?)04-01
电梯房为什么顶楼便宜(为什么真正懂房的都买步梯顶楼)04-01
含羞草为什么会缩起来的原因(含羞草会害羞的小秘密)04-01
银戒指为什么会变黑色(银饰久戴变色,难看的黑色杂质,可以这样去除)03-31
北欧为什么那么富(北欧国家发达的秘密)03-31